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简介
中心简介
发布时间:2012-05-21 13:53:04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发端于1934年成立的武汉大学电机工程系。在首任系主任赵思梅教授主持下即开展了实验教学工作。1959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建立电力专业,初步建立了电力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1965年,北京电力学院高电压技术专业(始创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迁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成立了高压系,加强了高压实验室建设,80年代初建立了国内高校规模最大、实验条件最好的高压实验室。2000年四校合并后,又改扩建了电力系统动模实验室,新建了国内高校唯一的0-220KV连续可调户外变电站、大容量高压开关合成回路实验室、我国高校第一个电力系统实时数字仿真实验室(RTDS)和新能源与智能电网实验室。2003年5月组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电气工程学科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培养了一批包括院士和电力企业领军人物在内的高级人才。

  依托中心,武汉大学建设了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含二级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技术、电力建设与运营)、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电气工程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面向产业:新能源)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了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级实习基地。

  中心占地5760平方米,下设高电压技术、动模、新能源与智能电网、RTDS等12个教学实验室,拥有教学设备3215台套,价值4615万元,其中5万元以上的设备110台套,设备完好率98%,服务于电气工程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和水利水电学院的12个专业教学。

  中心开设有实验课14门,实践课8门,年均学生人数5920,年均实验人时数145160,年均实践人时数143640。

  中心现有教职工52人,其中高级职称42,中级及以下10人,教职工平均年龄45岁,78.8%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85%的教师有工程设计、运行和研究经历,其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中心紧紧围绕电气工程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传承,逐渐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和紧密结合电力行业的教学特色,形成了以“无缝教学”为手段、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工程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中心的目标是实现理论课和实践课、科研和教学、课内和课外、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的无缝对接。中心按照基础训练实验、专业导向实验和综合创新实验三层次模式组织教学,形成了多维、无缝式实验教学体系。中心紧密结合电力工程实际,依托重点实验室等实践平台实现对工程素养的培养。中心采用渗透式创新训练方法,全方位构造创新文化,实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成立至今,累计培养各类、各层次毕业生30000余名,毕业生大都成为电力行业技术骨干,不少毕业生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著名高校或科研院所学术带头人。俞大光、张孝祥、欧阳予、潘垣四位院士,孙元章、何金良、彭方正等著名学者,以及国家能源局副局长王禹民、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王炳华、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舒印彪、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栾军、国家电网公司原总工程师赵遵廉等专家和管理人员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005年以来,中心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使得电气工程专业就业率近十年连续名列武汉大学第一。

  实践和创新文化是中心显著特色,并带动了学科竞赛和科研创新。近三年,本科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奖143项(包括全国三大赛之内的重要奖项48项),社会实践获奖65项,创新科研项目获批72项(其中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4项),发表学术论文54篇,申请专利38项,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9篇。

  中心2012年开始探索创业教育,获得了包括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金奖,教育部华图杯创业大赛第七名在内的各级创业大赛奖项,“新型工业检测监测设备的商业化”、“磁场共振式无线充电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等创业项目获得了教育部资助,在校生成立了“五人科技”、“珞珈飞扬”、“宝刀未老科技”等创业公司,形成了学科教育、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一体化。

  中心用学习交流、参加教学会议和发表教学论文的形式传播教研和建设成果。近三年,接待了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等20余所大学的考察与参观交流,资助了30余人次教师在国内教学会议上交流建设经验,发表教学论文31篇,教学理念、体系和管理模式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赞誉,被兄弟院校借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