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8日至8月21日,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总决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我院研电赛队员们不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积极踊跃参加比赛,续写辉煌篇章,五支队伍获得全国二等奖。
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于2020年4月正式开赛,来自二百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3818支队伍成功报名参赛。经过八大分赛区的初赛评审以及全国的总决赛评审,由我院王波教授指导,罗鹏为队长的“电气医生”队获得技术赛全国二等奖,由王军华教授、汪超副教授指导,刘皓璐为队长的“5G Energy”队、陶炳权为队长的“Smart Charging”队、罗聪为队长的“东湖104”队以及牟建学为队长的“Wireless Explorers”队获得商业赛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
“电气医生”团队的参赛作品《面向电力系统检修的设备状态智能监测装置》基于华为Atlas200边缘芯片开发,集成了多个场景下的电力设备缺陷检测算法,可以对巡检过程中产生的图像数据进行自动化地缺陷检测,并基于电力检修手册构建了电力知识引擎,可根据缺陷检测结果提供检修意见。本作品可以直接应用于电力设备巡检、野外覆冰监测等多个场景,可以大大减少设备检修的工作量,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经过分组答辩、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的层层评审,最终获得技术赛全国二等奖。
图1 “电气医生”团队
“5G Energy”团队的参赛作品《5G基站储能智能自愈管理一体化系统》,基于创新性的数据驱动融合电池智能管理算法与电源极端故障应急支撑功能,致力于构筑5G基站供电不间断最后一道防线。本作品目标市场定位于中国铁塔、电网公司、梯次利用电池供应商、通信设备商,在应对5G基站这一敏感型用电场景储能电池的断路故障时,为工作人员检修维护提供可能,能够保证5G通讯网络的稳定,具有显著间接经济效益和深远的社会效益。经过分组答辩、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的层层筛选,最终获得商业赛全国二等奖。
图2 “5G Energy”团队
“Smart Charging”团队的参赛作品《电动汽车智能自识别无线供电终端》创新融合共振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与5G电力互联技术,具有低成本无线充电、高效双边能量转化、5G智慧电力互联的优势,为电动汽车数字化充电网络的建设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电动汽车成为无线充电的受益者、分布式能源的践行者、电力物联的参与者、5G通信的推动者。经过分组答辩、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的层层筛选,最终获得商业赛全国二等奖。
图3 “Smart Charging”团队参加线上答辩
“东湖104”团队的参赛作品《光子鼻——痕量呼气成分探测系统》,基于光热光谱调制技术,利用气体的指纹特性精准锁定待测气体;同时设计小微光纤探头,以小体积实现高灵敏度探测,很好的解决了气体检测领域中检测组分单一、气体串扰等问题。作品创造性提出一种医疗机构分布式监测解决方案,一套监测系统搭载多个探头,实现多个病房分布式监测,大大降低成本,为未来构建智慧医疗新模式提供可能。经过分组答辩、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的层层筛选,最终获得商业赛全国二等奖。
“Wireless Explorers”团队的参赛作品《新型准均匀磁耦合拓展线圈的无人机无线充电终端》基于共振磁耦合无线充电技术,解决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在无人机自主续航中的瓶颈,通过对磁耦合机构进行优化设计,保证发射线圈产生均匀磁场,且磁场有效面积增大,当接收线圈在一定范围内移动时,都能与发射线圈达到高效稳定耦合,避免了因线圈偏移对能量传输过程的影响,实现无人机的高效率、抗偏移、智能、安全可靠的无线充电。经过分组答辩、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的层层筛选,最终获得商业赛全国二等奖。
图4 “Wireless Explorers”团队
在本次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院的5支参赛队伍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不错的名次,5支参赛队伍均揽下全国二等奖,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本院的参赛队伍们依然克服了重重难题,坚持参加比赛并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一直以来,我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学科科技竞赛活动,为我院学子提供良好的创新科研环境,并且做好相应后勤保障和宣传活动,我院学子们也不负众望,在大赛中奋力拼搏,斩获佳绩,展现了电气学子的风采。希望我院学子们以此为榜样,继续努力,积极参加学科竞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撰稿:王晨璐、陈睿轩
供图:罗鹏、刘皓璐、陶炳权、罗聪、牟建学
审稿、责编:阮文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