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4年是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建院55周年。为此,我们组织力量走访老教师及校友,开始编研院史,得到了诸多老教师和校友的支持。不少老教师纷纷撰文,表达对学院的关注和爱护,殷殷之情,溢于言表,彭正未老师正是其中一名,在此我们深深感谢!我们也希望所有的武大电气人,关爱母校,关爱学院,有空常回家看看!
在庆祝电气工程学院建院55周年的大喜日子里,作为一名见证我们学院一路走过来的教师,借此机会,讲一点有关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历史,或许有助于认识过去,从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为学院今后如何发展壮大提供参考。
1957年,我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发电厂电力网及其联合输电系统”专业本科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当时的武汉水利学院机电教研组任教,那时的机电教研组主要负责开设水利工程类各专业所涉及的机械和电气设备方面的课程及讲授必要的电工基本知识。1959年,随着国家水利部与电力部合并为水利电力部后,原武汉水利学院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并成立电力系(即现在的电气工程学院前身)。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国“学院”改“大学”潮流,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于1993年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我记得,在电力系创业初期,为了解决对师资的需求,曾专门从水利专业抽出高班生成立师资培训班,培训班的学员后来绝大多数转成为电力系的学生或派到外校去学习培训,日后也有留校当教师的。像江日洪、苏耀庭、李光熹等同志都是当年的师资培训班学员。1960年我被指派为师训班开设《电工基础》课程,一个学期要把一年的电路课程讲完。当年暑假,还派我到部队炮校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每天八小时,连续讲完《电工基础》的电路全部内容,目的是要让炮校的这些高年级学生好进一步去清华、北大进修。可见当时国家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从1961年初开始我便为电力系的首届发配电专业四个班组成的大班学生讲授《电工基础》(包括电路和电磁场理论),还要上习题课、编写习题卡、设计实验课、编写实验指导书和指导实验室建设等等,从此拉开了电力系各项教学工作和学科建设的序幕。当时的电力系还要为基础科学系开设《电工基础》课,加之水动专业也要上《电工基础》课。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让学院教学工作内外交困,当时教师的忘我工作精神也由此可见一斑。后来逐步调入一些专业基础课教师,但专业课教师反而更显缺乏。依照组织安排,我从1963年起转去担任专业课教学,诸如讲授和编写“电力网及电力系统”教材、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指导书等,此外,当时的教师还要到农村和企业去现场踏勘供电线路,帮助搞规划设计等社会性服务工作。到“文革”前的1965年,电力系已连续有两届“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五年制共十个班的工科毕业生被输送到电力行业中,为新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回首往事,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电力系,成立初期正值新中国第二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也是天灾与人祸共存的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各种资源十分匮乏。国际上又遭受严重的经济技术封锁,苏联专家违约撤回,电力工程专家更是奇缺,新生的电力系如何办?面对严峻的现实,一帮由共产党教育和领导的年轻人,抱着为祖国培养建设人才的革命激情和干劲,脚踏实地的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努力奋斗,拼命地干!而学生抱着为国家建设而学习的革命热情,拼命地学!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切实的创业基础,后来的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的师生, 才得以在当年顺利地从哈尔滨经北京电力学院合并过来,由此进一步充实和壮大了电力系的队伍和实力。
我谈如上的陈年旧事,是认为如何实事求是、科学地认识自己学院的历史十分重要,是寻求今后如何更好发展的重要前提。从我们学院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的经验在哪里?除了前面所强调的党的领导和师生为建设自己国家的奉献精神所显示出来的高度觉悟、干劲和热情外,我想结合自己在电气工程学院发展过程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经历谈几点体会。
1.坚持正确的政治信仰,获取力量的源泉
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共产主义社会一直被当时青年一代憧憬和向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时青年一代最乐意接受和学习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威望之高前所未有!我就是在那样一种环境下长大的。1957年我被分配来校任教,随即被指派到黄陂祁家湾参加抗旱支农一个月,回校后即参加水电站建筑专业电工教学辅导及水电站电气部分设计指导。1958年初参加东西湖的“防汛挑堤”和劳动锻炼半年,回校后便上水利工程施工专业的电工学及电气设备课,又是编写教材,又是备课讲课,还要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生活和工作紧张而充实!1959年,系里又指派我去参加电子模拟计算机研制,我在建国十周年的国庆节前圆满地完成了研制任务,并在湖北省展览馆中央大厅成功展出,我感到十分兴奋和幸福,现在看来也算是我以此来迎接电力系的诞生!
2.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如果说我的学生时代只是通过听课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的话,那么我崇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则是从1958年下半年开始的。我原以为那些只是政治上的主义,但当我在新华书店无意中翻阅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并买回来自行阅读后,便逐步明白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接着我又陆续去买了列宁的《哲学笔记》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等等一些著作来阅读,便更加明白原来马列主义并不只是政治理论,更重要的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是一门很有用的观察世界、观察自然的哲学思想观念和方法!随后我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大获裨益!学习毛泽东思想也主要是从学习《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始的,之后又学习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等等,学习的深入,让我对毛泽东思想日益崇拜。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逐渐成为自己的一种自觉信仰,对共产党的领导也更加心悦诚服。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治国安邦的好政策,不断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宣传贯彻和实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全党上下和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强有力地抑制了一段时期以来在知识分子和文化界乃至公务员中泛滥的宣传名利、追逐名利、唯利是图的腐败思想意识,重新塑造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伦理观、世界观、人生观。我们学校作为向社会传授文明意识的重要阵地,如果不能向教职员工和青年学生宣传和倡导正确的道德观、伦理观、世界观、人生观,那将是我们教育战线的最大失败,将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失误!
3.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在创新与实践中自我成长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追踪科技发展的前沿就必须创新。要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要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上世纪60年代初,我本是要去华中工学院进修电工基础和高等数学的。结果,该校电工原理教研室却直接安排我给他们的造船系上电工基础课,我们学校又要我同时给师资培训班上电工基础课,的确很是辛苦。但我却心甘情愿,甘愿在战斗中锻炼自己,在战斗中成长。须知,那个时候还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吃饭每月定量只有23斤粮2小两油(相当于现在的一两半)。交通又极为不便,我经常步行往返于喻家山与珞珈山之间,尽管如此,我不怕吃苦,硬是把各项繁重的科研、教学和培训任务给扛下来了。回想起来,当时年轻人的工作与学习热情之高是现在年轻人难以想象的!
4.勇于奉献,勇于担当,为集体和组织分担责任
我曾连续承担电机工程学会工作13年,完全是无偿的,没有任任何报酬而只有付出!除了要适时地组织学术活动以外,在校内还曾经组织过多届学生电工基础知识竞赛,尤其是在1995年为我校青年教师组织承办了电机工程学会第三届电力系统全国青年学术会议。我认为奉献精神还应体现在自己平时正常工作中,体现在同事之间从不斤斤计较,体现在个人淡泊名利上。做到坦荡无私,才能无愧于心!
如今,和我们一路同行的电气工程学院已经从55年前的一株科教幼苗成长为一棵大树,办学实力已今非昔比,她已为我国电力行业输送了3万余名优秀的电力科技人才,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深感光荣和欣慰。愿武大电气人同心协力,薪火相传,发扬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为把我们的电气工程学院建设成为一流的电气学院而努力奋斗!
2014年12月25日
撰稿:彭正未 审稿:胡继明 责编:彭赟
作者简介:彭正未,1936年生,男,中共党员,教授,曾任电力系副主任、电力工程勘察设计所所长、电力部《电力高等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咨询评审委员会》委员。
E-mail:pengzhengw@126.com